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

20160408台灣情歌 黃哲永老師主講 聽講心得



20160408 嘉義市台灣圖書室 黃哲永老師開講


台灣情歌 黃哲永老師主講 聽講心得




七點不到,嘉義市台灣圖書室(點我)就擠滿了人,我帶著兩個小孩一同前往,參與黃哲永老師的講座,全場座無虛席,真的是達到男女老少,扶老擕幼同來參與盛會。期間還有很多人一直湧入,可惜座位不夠,真的都只能站著聽了。




20160408 嘉義市台灣圖書室 門口


黃哲永老師一開始是受胡萬川教授的邀請,而開始做研究。


民國八十年,胡萬川教授看到全世界都有民間文學的採錄,反思怎麼台灣自己都沒有,甚至日本人都有做採錄⋯⋯。民間文學怎麼採錄?以前錄音機不普及,因此無法原音收錄是一個大問題。


戰後則由胡萬川教授發起,邀請黃哲永老師在民國八十五年開始了民間文學採錄收集計畫,成立東石郡文史工作室,帶領由國小老師組成的團隊來執行計畫,老師自嘲說他自己最高學歷也只有東石高農,怎麼來帶領這些老師們?我想,如果不是老師一身的豐富台灣文學底蘊,如何能勝任此一傳承文化的重責大任呢?


老師說道:「唱歌為生活之本」,這些民間的歌謠就是真實的反應生活。民間歌謠的特色在於:沒有作者、沒有譜,隨興至之,作於田野之間,唱出喜怒哀樂


大家可能都比較常聽到悲情的歌謠,其實,也有歌謠是快樂的內容,也有勵志小品,甚至歌頌男女之情的也有。似乎很多歌謠的歌詞是七字一句,例如:竹林書局出版的「八七水災歌」。另外,在吟唱當中,可能會出現一些連接語句或是尾音的襯字,例如:啊、喔。

圖片來源:http://koaachheh.nmtl.gov.tw/khng-koa-a/34b/34b.pdf.pdf



目前彰化二林還有耆老在做這種民間歌謠,大概算是絕響了。現代的人大概都是自己特別有興趣的才會去創作這類民間歌謠。


民間歌謠的體裁有很多種:江湖調、閩南吟詩調、都馬調、七字調、卜卦調等等。


大家很熟悉的歌仔戲,裡面的台詞就是採用民間歌謠的精華。其中七字調最經典的代表就是:「我身騎白馬啊~走三關」,這句話一唱出來,大家就猛點頭跟著吟唱呢!


黃老師提供我們二十餘首的台灣民歌文本(也就是歌詞)。從文本中認識了很多台灣地名,還有那個年代的生活背景


例如:
拆無藥,就是指說去中藥房抓不到對症的藥。
後溝尾,是嘉義太保的前身。
鞋簳,就是女紅。
虎罾,抓魚的工具。


而且很多內容都明明白白的展露出男女之情,相較於自己誤以為老一輩的人對情愛表達是比較隱晦的想法,實在是大錯特錯。


我來舉例一下:

雙人約會甘蔗溝
蔗尾拍結做號頭
夭壽啥人共阮掏
害阮一人軁一溝 (男女約會在甘蔗田...)


黃老師演講中,每一首台灣民間歌謠都能吟唱表演一番,配合幽默口條的解說歌詞內容,真是餘音繞樑,滿堂喝彩!



今天聽完台灣民間歌謠,突發奇想,如果來收錄平常兩個小傢伙在家裡隨興所至創作的小歌小曲,這樣以後也有我們自己家裡的民間歌謠啦~這也是真實反映我們日常、紀錄我們的生活呢!



20160408 嘉義市台灣圖書室

非常驚訝這裡竟然有這麼多童書,
兩個小孩靜靜的看自己的故事書,讓我可以專心聽演講。
這個台灣圖書室的規劃真是很用心!




老師提到的人物:


蕭藤村


新聞出處:

〈中部〉《戒嚴時期「惦惦」做》蕭藤村30年蒐錄 台灣俗諺語成冊
國立嘉義女中退休國文老師蕭藤村,從戒嚴時期「惦惦」蒐集、研究台語文,十三年前退休後到社區大學開課積極推廣,並帶領學員投入「台灣話」的田野調查,奉盡大半生投入保存很多將失傳的台灣話,感慨政府母語教育少得可憐,呼籲政府重視言語平等,從政策改變,讓母語教育札根。

六十五歲的蕭藤村,蒐錄、研究台灣話三十多年,蒐集各類的台灣話語、文學,包括俗諺語、格言、激骨話(即俏皮話)、歌謠、童謠、七字仔、歌仔冊、民間故事、謎猜、風俗習慣、文化等「語料」,已整理出約十二萬條的語錄,在眾人的期待下,今年率先將所蒐錄的三萬多條俗諺語、激骨話等出版「台灣話俗諺語典」,而他以完成超過廿萬條的台灣話語典為志業,每天埋首在電腦裡整理語料超過十小時。




我找到的民間文學相關網站:


國立台灣文學館 
其中有一台灣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資料庫 有施炳華教授的影音介紹。


台灣民間文學館
可以從地理位置查詢民間文學,還有民間歌謠教唱,可惜我都無法點入,不知道是否使用介面問題。


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館 歌仔冊與唸歌 


節錄自該網站:

唸歌」是臺灣特有的一種說唱藝術。表演方式是由一人或多人唸唱,並配合月琴、大廣弦、簫、笛、鑼鼓等樂器伴奏,使故事活靈活現地展演於觀眾面前。

其內容多以傳統故事、民間傳說或勸世向善為主。唸歌時使用的曲調則隨演出者搭配故事內容自由變化,最常見者包括七字調、江湖調、都馬調等。代表藝人包括陳達、呂柳仙、黃秋田、邱鳳英、楊秀卿等人。 

歌仔冊」則是將「唸歌」文字化後印刷成書,可視為說唱時使用的「文本」,但實際唸唱內容因藝人演出而異。「歌仔冊」的形式,通常以「一句七字、一葩四句」,漢字借音的韻文表達呈現,其內容除反映出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經驗外,亦可視為當時的閩南語語彙記錄,是極珍貴的社會史資料


1 則留言: